前言
莫高窟中的女菩萨,眼神慈祥,柳叶眉,耳朵挺直,既显示出她们的美丽容颜,又显示出她们的高贵,既是对她们人物的描绘,又是对她们身份的一种体现。
璎珞既是一种装饰品,又是一种对妇女地位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以“V”形、“U”形为典型代表的金钗,还形成了一套以串珠、挂坠、镶嵌等为代表的金钗,使金钗的类型更加丰富,款式更加多样。
按照不同的式样和风格特点,将它雕刻在佛像的脖子上,说明了它与服饰以及其他配饰之间的联系,不同的服饰与它的式样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区别。
玉佩是从印度带到中国的,它继承了佛教的文化之美,在佛教的影响下,玉佩的造型也渐渐融入了自然的元素。
并以图案、几何等元素来点缀,形成了一种精致而又有条不紊的造型,尤其是玉佩的造型,在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敦煌佛像饰品“宝珠”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论文选择了唐朝宝珠艺术品。
以“宝珠”的历史背景、风格构成、空间关系、装饰元素的作用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等为切入点。
“璎珞”的源流及整理
璎珞作为装饰艺术品与服饰巧妙搭配,二者搭配讲究。佛经上把菩萨描绘得如同神仙一般。
自唐朝开始,佛教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菩萨形象世俗化已经成为常态,它的姿态、动作、整体造型和身材都是按照真实的角色塑造出来的。
璎珞为菩萨庄身之宝,做工精细,造型别致,在这个时期璎珞款式多种多样,构造繁复而又不混乱,体现了对它的造型和风格的持续创造。
花环造型的多元化,体现了唐朝对花环造型的关注,也体现了人们对花环造型的关注。
据资料显示,璎珞是一种佛像的饰品,它的样式风格都是多种多样的,在保持原貌的同时,又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佛教的特点。
对璎珞的样式风格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将最初圆环状转化为花卉与圆环、神兽纹与圆环、几何形与圆形等巧妙结合。
“璎珞”的构成与空间关系
敦煌壁画中的宝冠图案多种多样,主要有宝冠图案、莲花图案、忍冬图案、珠宝火焰图案、几何图案、环形图案、卷草图案等,反映了唐朝对宝冠图案的高度关注。
释迦诺尼本是佛教的代言人,被所有人顶礼膜拜,端端正正的坐在中间。僧侣们到西方求道,把印度佛教带到了中国。
从西方到东方,途经敦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佛教地方化”,佛教角色的世俗化程度大大提高。
受到唐朝仕女雍容华贵的外表的影响,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与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慈母的画像。
这些画像都是世俗化的,脖子上挂着的璎珞,既表达了女子的美丽特征,又表达了女子的身份与财富。
在唐初时期,璎珞以几何纹、环状纹和珠宝成串等款式为主体,被用来充当菩萨的脖子,在这个时候,璎珞元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结合而成。
圆圈是璎珞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因素。从图片来看,在隋唐时代,每一件璎珞中都会使用到一个圆形的元素,可以推测它是一个组成璎珞的必要因素。
圆圈元素有两种职能:一是制作为吊坠,展示出艺术美感;二是并联成串,吊坠与颈部的连接媒介。佛教壁画上有许多“莲花化生”的形象,说明了花对佛教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唐朝的时候,璎珞上也会有一些花朵的图案,比如莲花、宝相花、芭蕉等等,花朵代表着女人的美丽。
中、晚唐时期,虽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仍延续了以前风格的发展格局。其形制是圆环,而圆环上镶有珠宝,这就是唐朝时期最典型的一种艺术特色。西域出产的青金,有深蓝、紫蓝、天蓝、碧绿四种不同的属性。
伴随着丝路的发展,不但带来了佛教,还带来了河西一带的青金,画家们在佛陀所戴的璎珞上涂上了代表财富的青金,璎珞上镶满了珠宝,彰显了佛陀的尊贵。
从空间角度上来看,在从北凉到北周的过程中,菩萨的形象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它的风格简单、呈现出平面化的特点。
同时它的装饰艺术也在持续地得到提高,璎珞的造型款式也在持续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重视了装饰美感,而璎珞的空间性视觉效果也在持续地发展着。
二是把空间理解成构成图像意义的因素,将其称为图像空间。人物关系的描述主要体现空间性,璎珞也同样如此。
唐初莫高窟322窟佛像造型优美,造型优美,“璎珞”的形状是“U”型,是它最大的装饰品,圆环由上至下三个珠子组成。
珠子的中心是青翠欲滴的碧绿色,上面两个珠子的颜色是粉色的,颜色是柔和的,这些珠子组成了一个花瓣的形状,栩栩如生。
花环和彩带被很好的连接和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对称性的构造,增强了图案的美感。
与盛唐第217窟菩萨像十分相似,该菩萨像的配饰璎珞呈“U”字形,绿蓝色宝石镶嵌在圆圈内侧,绿蓝色宝石集中排列在吊坠的四个角。
其周围有圆圈元素环绕宝石的边缘处,像开放的花朵,通过多种花卉样式元素组合而成,图像中的璎珞运用元素类型推断,盛唐时期花卉元素兴盛,佛教艺术品大多采用花卉元素进行装饰。
简而言之,花环中的组成要素与所表现出来的三维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花环中的装饰品要素的安排和组合则直接影响着三维空间的视觉美感。
“花卉”“圆圈”功能与文化内涵
菩萨配饰璎珞的装饰元素分为两类:一种是圆圈、圆环、矩形;另一种是花卉。事实上,以上两种类型的装饰要素的意象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渊源,尤其是在佛教经典作品中,关于金钗的渊源与风格都有论述。
在唐朝,人们把它当作项链首饰来看待,它的装饰要素多是“花卉”、“圆圈”等。多行善事可获得福德而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在于行善不求德,只要心怀慈悲之心,就可功德圆满。
敦煌壁画中的花环是以圆形为装饰性要素的,这种要素应用广泛,佛教壁画上的花环就是以圆形要素为依据的。
盛唐217窟石佛以圆形为最有典型意义,圆形要素在形制上凸显了圆形要素的风格特点。
中唐二三三一窟的歌舞像头饰,都是以荷花为吉祥图案,造型简约而又富有美感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菩萨配饰璎珞采用两朵盛开的莲花垂直分布于中间位置,璎珞呈“U”字形,左中右侧分别垂下三串链条。
上面均匀分布有绿蓝色珠宝,它们三个一组,对称呈现,其样式十分经典美观,独特的造型,衬托出菩萨文静优雅的样貌。
总之,“花卉”与“圆圈”这两个要素,在佛教中就起到了传道与还愿的功用与功效,祈求人间所有的人与物都能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可见,西域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作为东西两个主要交汇点的西域,又是佛教传入初期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进行了吸收,从而产生了独具特点的佛教艺术。
通过对石窟造型、壁画雕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西域佛教在中国地区对汉、藏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影响。
犍陀罗对佛教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璎珞的造型与风格也有逐步走向日常生活用品的趋势,璎珞既有形象,又有多种元素,增强了其造型与装饰性。
另外,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武山县的拉索寺摩崖石刻,以及永靖的平陵寺石窟,都有佛珠装饰。
花环是一种用来表现佛教文化和传播佛教观念的一种装饰品。在唐朝,璎珞的样式和风格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在它的装饰元素的组成与安排上,它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而在这种改变中,各种绘画方法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和文化含义。
在这种风格的演变过程中,它的作用和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但并非被彻底取代,而是相互融合并存。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中道士、仙女基本都有璎珞作为装饰,此处的璎珞样式特征继承了唐代菩萨配饰中璎珞的样式风格,设色也在唐代璎珞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保留绿蓝色、天蓝色、紫蓝色的基本色系。
敦煌文献中有佛教从西域传入河西的记录,犍陀罗雕像中的女子越来越多,“女神”身上的璎珞也越来越多,到了唐朝,“花卉”、“圆圈”等装饰品也越来越多。
结语
在隋朝的时候,在唐朝的时候,在唐朝的时候,画家们会将璎珞饰品的样式风格及种类进行分类绘画。随着唐代经济、文化的兴盛,人们对于璎珞饰品的使用和审美也得到了提高。
花环就是唐朝的佛像饰物,它的造型和搭配形式多种多样,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功能性作为璎珞的重要属性,不仅体现出璎珞的作用价值,同时反映出其文化内涵。
画家以敦煌壁画中的宝珠为原型,将中原画风与西域佛教画风相结合,形成了宝珠的独特风格。
同时,在唐朝宝珠的创作中,也强调了宝珠的实用性,画家将宝珠的图案分解、重组、重新排列,并进行了不同的组合。
从而丰富了宝珠的图案,并按照人们的喜好与需求,进行了大胆的结合与创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宝珠图案,充分展现了宝珠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