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偶然看到一家螺钿工艺品店,精致小巧的首饰盒全用贝壳打磨镶嵌,精美绝伦,吸引人忍不住驻足观赏,之前看过视频介绍拥有它的主人都是非富即贵,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进入了大庭广众的视野,螺钿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陷蚌、钿螺、坎螺以及罗钿等,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瑰宝。它是一种使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然后根据画面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螺钿制作技艺不仅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技艺,还被认定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1月29日,螺钿制作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舟山市的螺钿镶嵌制作工艺也被认定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螺钿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至唐代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其中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螺钿工艺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现代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的制作中。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天然的螺壳和海贝制作薄片,通过精细的切割、打磨和镶嵌,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装饰艺术品。这种工艺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