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兴起无疑为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希望对此进行讨论。
“物以稀为贵”,共享单车刚推出时,许多人为了新鲜感而争相采用。然而供给过剩之后,这些小黄车却成为了许多城市的“视觉污染”。面对随处可见的摊倒共享单车和各类抱怨,有人提出一禁了之。但事情真的会那么简单吗?
无可否认,共享单车亟待规范,但监管部门在治理过程中,也应避免“一刀切”。共享单车的根本问题是供给过剩,而非产品本身存在瑕疵。仅仅因为几个人的不文明用车行为,就否定共享单车这个出行方式,无疑是以偏概全。
其实,共享单车乱象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企业无序竞争;二是用户缺乏公德;三是城市管理跟不上。这无疑考验着各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然而管控乱象不应该一味地限制供给,而要从诸多层面整体出发:
第一,可以通过引入平台竞争机制,确定每一个街区需要的共享单车合理数量。如果一个区超过这个数量,就不再允许新增车辆投放。这样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过剩供给。
第二,完善法规建设,严格规范用户行为。可以通过设置更高的违规罚款,以阻止用户乱停乱放共享单车。如果用户违规次数过多,可以暂停其使用资格一段时间。
第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共享单车专用停车点,同时加大对违规车辆的清理力度,保持城市街头秩序。
第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通过GPS、互联网技术等强化车辆管理,实时监控共享单车位置和状况。一旦有车辆出现异常,平台可以快速反应。
第五,完善企业责任制度,要求企业为用户日常违规行为负责。企业需要自觉承担起用户教育的责任。
当然,共享单车企业也要反思自己的无序扩张。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适时调整车辆配给,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认可,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形成规范有序的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企业、政府和公众多方参与、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导向作用也至关重要。应该引导公众看待共享单车,而非一味渲染其负面影响。
共享单车乱象固有待治理,但不应简单地一禁了之。其实这也反映出人与物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改变公众行为,相信共享单车可以变成一种更有序、更高效的新型出行方式。正如哲人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借鉴历史经验,但是要用开放心态看待新事物,这是我们今天面对共享单车应该采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