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
过去,因为户籍不同,农村户籍的称为“五保户”,城市户籍的称为“三无人员”。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与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现在称为“特困供养户”。那么,现在特困供养户是如何认定的呢?我来详细解读一下政策。
一、农村“特困供养户”认定条件有哪些?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其中涉及三个条件、三类人。三个条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三类人指:“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注:一二级肢体残疾、一级视力残疾、三级精神和智力残疾的也可纳入特困供养范围。)
二、无劳动能力指的是什么?
无劳动能力指得是:①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②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③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
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更多的年轻人不再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产业来增加家庭收入,而是进城积极务工就业,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们便在城市购置商品房,对于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方便了许多,于是出现了众多“空心村”现象,而“空心村”中留下来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的人,而以上提到的“三类人群”更多的是生活在这“空心村”中。
三、无生活来源指的是什么?
无生活来源指得是: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人员。这里所称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其中不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
工资性收入指的是本人或家庭成员打工收入、家庭手工活收入或者任何打零工的收入,通常称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指的是家庭耕地的种植净收入,或家庭养殖的净收入(比如养殖猪、羊、鸡等等)。财产净收入指的是家庭土地流转收入、土地租赁收入或其他出租租金收入等。转移性收入指的是养老保险金、残疾人补贴、或者赡养人提供的赡养费等。
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指的是什么?
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指得是:①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②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③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
一种情况通常为农村中60周岁以上的“老光棍”,无儿无女,同样也没有领养的子女,且生活比较困难,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另一种情况通常为农村中16周岁以下的重度残疾人,比如脑瘫儿童、重度精神病人,且生活比较困难,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