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魏延怎么死的真正原因(魏延真的谋反了吗?)

时间:2024-07-08 22:30:24

国之柱石

魏延是蜀汉历史上重要的将领,追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在蜀汉政权后期的重要程度可以说仅次于诸葛亮。

魏延不仅是继刘关张赵等猛将之后的第一人,在刘备创业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刘备之后的诸葛亮时代,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对于蜀汉的意义,称得上护国柱石,而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却惨遭冤杀,还被夷灭三族,并且在演义里被冠上了反贼的称号(因为演义实在太深入人心了),称得上千古奇冤。

初遇先帝

刘表死后,曹操率大军攻伐荆州,从新野等地撤军回师的刘备想回襄阳投奔刘琮,然而刘琮打算率众投降,因此拒绝接纳刘备军队入城,还下令守军射杀刘备。

魏延此时出场,他杀死了守门的将士,想要帮助刘备军队入城,但是刘备军队终究没有入城,从一些记载中,有写刘备不忍伤害百姓的,但是大仙认为,刘备军队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战力来强行夺城。

从这里可以分析一二:

一则,魏延是早就有计划投效刘备的。

二则,不得不推测,魏延一早就是刘备安插在襄阳的人。

这里没有明确记载正面,主要是大仙推测意思是之,魏延的心是一早就向着刘备的。

暂投韩玄

刘备的军队没有成功进入襄阳,又在行军至江陵的半路中,在长坂坡遭到曹军虎豹骑的追截,刘备军在这一战中遭到了惨败。

魏延有可能是这一战中,再也找不到刘备军所在,魏延并不知道刘备的残军投向了江夏(当时刘备军队几乎溃灭,完整建制的部队仅剩下关羽的水军部队)。

因而魏延此后的去处是,投奔了长沙的韩玄。

献城投先帝

赤壁之战后,曹操军队遭遇了孙刘联军的重创。刘备趁着周瑜军队和曹仁厮杀的时候,开始派兵攻略荆南四郡。

魏延趁着这个时候,斩杀了不肯归附刘备的韩玄,并且解救了黄忠,为刘备军夺取长沙建立了最大的军功。可以说魏延此时是第二次帮助刘备,从内部瓦解来夺取城池,只不过第一次失败了,而这一次成功了。

在演义里有说道,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要诛杀。这个其实非常的荒谬。

事实上魏延此后,受到刘备的重用,在刘备创业阶段,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也被授予汉中太守这个重要的职位,可以说,完全不存在谋反的可能性,也确实没有反叛过。

北伐大将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始主张蜀汉的国政,而魏延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价值。

因为当时关羽、张飞、黄忠、马超都已经身死,赵云的年龄远远大于魏延。而蜀汉政权长期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以至于蜀汉后期有了,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语。而在魏延在世的时候,魏延才是蜀汉真正的大将。

在马谡失街亭的时候,诸葛亮执意任命马谡去守街亭,却只是安排魏延率领偏师在侧翼协助,其实是非常有失偏颇的,大仙认为如果此战的主帅是魏延,其他将领都协助魏延的话,应当不会像马谡那样,一触即溃的惨败。

当时魏军主力强悍,张郃部仅仅是前锋,后续还有大军,因此街亭守军,打肯定是打不过魏军的,但是诸葛亮的策略是拖延,拖延这支魏军主力在街亭不得前进,好给诸葛亮争取彻底平定凉州郡县的时间。如果是魏延守卫,大仙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猛将之冤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就北伐大军的主导权发生了争执,双方互相向成都的刘禅上表告发对方谋反,魏延在争夺军权中失败,不得不想成都方向逃跑,随后马岱(正史中马岱是杨仪部下)带兵,追赶并诛杀了魏延父子。

如果魏延真的是谋反,早就有无数的机会,直接投向魏军方向直接投诚,也有很多机会,直接领着本部军马直接杀了杨仪,而不是一再向刘禅上书告发杨仪。即使是魏延争权失败了,他也是往成都方向投奔,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要谋反和叛变的样子。

杨仪造成了魏延被杀的既成事实,使得刘禅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这是造成冤案的原因。

当时魏延主张的是继续领兵北伐,不要因为诸葛亮之死就撤军,因为当时形势对蜀汉军队有利,曹魏的军队只能是节节防御。大仙认为可怜可惜可叹,一代猛将,没有死在奔袭子午谷的战场上,竟然死在了自家军队的刀下,而且还背负了谋反的罪名,连累三族被诛灭。

魏延性格是造成他悲剧的最大原因

魏延为人刚愎自用,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因为子午谷奇谋没有被诸葛亮采用,已经让魏延内心不满,后来在街亭之战中,以马谡为主将,而魏延仅仅是侧翼。

马谡失败后,魏延更加愤愤不满,“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可以说魏延连跟他的上司诸葛亮的关系都处理不好,这让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的权力格局中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魏延和杨仪一向性格不合,本身就矛盾很尖锐,而诸葛亮一方面重用魏延为北伐大将,另一方面则扶持杨仪来制约魏延。

诸葛亮死后,权力格局终于失去了平衡,魏延和杨仪都要争取军权,终于酿成了魏延之死的悲剧,既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蜀汉政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