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00年前,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在北京访问讲学一年多。期间,他注意到一个中国的特性,这个特性我们作为中国人自己几乎都忽略了,那就是:雅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墙上梅花的阴影,若有若无的芬芳,都是令人微醺的审美对象。中国人对美的感知与欣赏,微妙、细致而含蓄。
如果不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中国文化不可能有如此微妙、细致而含蓄的雅致。追溯直至远古,可以发现和理解中国人的几个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如同文化基因,历经千年万年,造就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01 勤劳
据考古资料表明,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距今一万多年前就已经有农业的苗头。而且,中国同时拥有华北、长江中下游两个农业起源中心。这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给了中国文化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强劲生命力。因为当北方面临游牧民族冲击时,还有南方可以作为缓冲。
从事农业,意味着辛勤的劳作。而且四季轮回,工作单调乏味、繁重劳累,更需要穿越春种秋收的长时间等待,才能有所收获。上万年的农业生产,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恐怕怎么估量都不过分。
勤劳刻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如今生存在世的人类群体,都是吃苦耐劳的,否则就很难度过一次次磨难和挑战。但是,中国文明经过漫长农业劳作的浸润,无疑显得更为突出了。
02 包容
远古中国,除了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个农业起源中心,还有华南地区依赖根茎种植、水产利用和狩猎结合的食物生产模式,东北地区在气候变暖变湿中依赖渔猎的复杂文化,西南地区最适合的狩猎采集经济,北方草原的游牧经济,以及西北地区的游牧经济辅以谷物农业生产。在这近千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差异巨大的社会,却很早就在中国统一了起来。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虽然有许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却被文化上的包容所化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地方为宗教矛盾、种族冲突而对立,中国却在数千前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现代西方主要继承的是古希腊文明,其特点是城邦林立,各自独立;中国自身文明则是一个经过包容冲突而融为一体的超大型文明。中国文明这种包容的特点,在充满分化对立的世界,显得尤为珍贵。
03平和
平和,总是与包容相伴相生。中国文化尊崇的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思想反对极端,反对暴力,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一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就是即其日用之常,与天地万物同流,看起来和普通人无异。
在这个意义上,玉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好象征物。中国文化温润如玉,品质坚贞而色泽柔和。这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驯化了自然,也驯化了人自身,形成的一种遵纪守礼的文明。
相比于有些国家年轻气盛、咄咄逼人,动辄发动战争,中国文化则显得更为从容平和,不到不得已,一般不会诉诸武力。
04整体
中国人思考问题,习惯从大处着眼,把握全局和整体,尔后才是局部和部分。西方则会在微观、中层领域做出很好的发展,提出精确的分析、详尽的理论、管用的方法。中医与西医,也许是反映这种思维差别的典型例子。
注重整体与近代科学在很长时间是矛盾的,显得过于笼统、不严谨。但是,随着西方科学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后现代的科学观却与中国文化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强调非线性、混沌、自组织等。
从根源上说,农业的实质不是人类劳动生产,而是让动植物生产。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节律、动植物习性和人本身需求的一体顺应,是农业文化的基本要求。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需要进行远距离贸易才能满足城邦的生活需求,因此其文化精神更偏向于向外寻求。
05合群
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显得更喜欢扎堆。中国人有体臭的很少,据说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经常挤在一起,体臭者的基因被淘汰了。
实际上,上万年的农业生活,聚族而居、关系密切的家族群体,使不合群的人很难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合群这个特点,使中国文化奠定了集体本位的文化基础,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集体本位的文化中,个人似乎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往往是要在一个集体的价值体系中才能显出价值。个人的行动,在为国家、为民族以及为家庭、为单位的贡献中,被赋予更高光的意义。
结语
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一个人内心的圆满与平衡,都是在这个境界指引下顺理成章地进行的。
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人自己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严厉的剖析和批判。100年后的今天,也许可以平衡一下,在继续自我革新的同时,保持一种更为透彻的自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