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颈之交,比喻生死与共的朋友。故事源于周宣王时期杜伯和左儒生为朋友争相赴死的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却是《将相和》,由“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一句而来。
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惠文王派遣出使秦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使完璧归赵,捍卫了赵国利益,得到赵王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又参加渑池会,拚死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并保护了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出色的外交才干和忠勇智慧再次受到赵王嘉奖,封为上卿。这是仅次于国王的最高职位,品阶在上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的地位十分妒嫉和不满,想方设法要给予羞辱,他趁蔺相如上朝之机率队将道路堵住,蔺相如急命改道廉颇再堵……,最终无法上朝只得回府。蔺相如的门客对此十分不解,纷纷提出辞呈,说:“我们都尊崇您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才投奔您,没想到您如此窝囊。以您的身份地位,为什么如此胆小?”蔺相如回答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能怕廉颇呢?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来犯,是因为惧怕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的辅佐啊!我若是和廉将军闹翻,正称敌意,我这是为赵国的安危着想啊!”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对
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于是就脱光上衣背绑荊条到蔺府请罪,欲让蔺相如痛打自己一顿,这便是彪炳史册《负荊请罪》。自然,二人自此冰释前嫌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廉颇的直率、坦荡与蔺相如的忠勇谦下,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人们争相学习、效仿的榜样。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必将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