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体脂秤”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单品,这个原来被称为“身体成分分析仪”的机器,已成为了健身人离不开的工具。
但究竟应该如何看体脂秤亦或是体成分分析仪生成的体测报告吗?哪些数据指标值得我们关注,哪些我们又需要留个心眼呢?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体测报告飞入寻常百姓家
伴随着体脂秤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都开始拥有专属于自己的“体测报告”了。在健身刚进入国内的二十年前,“体测报告”还只是健身房里的新鲜玩意。相信很多第一次见到“体测报告”的老铁们,都是在健身房里的一间隐蔽小屋子里看到的。当时很多人在听到体脂率、静息代谢率、骨骼肌含量等从来没听过的词汇时,都带着警惕与不想被坑的心理,尽管其中可能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在那样的情境下,并没有办法真的将这些概念消化在肚子里。
如今体脂秤让我们在家就能生成体测报告。但问题又来了,该如何真正读懂体测报告上那纷繁复杂的指标呢?今天的这篇文章,ATP便利店就将尝试解答这一问题,没有套路,没有广告,希望你看完今天的内容后能真正地读懂体测报告、读懂自己。深挖四大基础数据背后的秘密
在讲解报告与数据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些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地解读报告里的数据。
首先除了“秤”本身测量体重的功能外,体脂秤/体成分分析仪都是通过一个叫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的办法来获知我们的身体数据的。
初中物理教过我们电阻的概念,但我们没学过的是人体内的不同组织的电阻是有差异的。比如根据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肌肉中水分更多,其电阻明显比脂肪要小很多。● 人体不同组织电阻
生物阻抗分析(BIA)就是利用了这一基本原理,通过向身体释放不同频率的电流,测算遇到的阻抗,最终推算出你的总体水分(TBW)、无脂肪质量、肌肉和骨骼等组织的质量的数据。(1)体测报告里常见的体重、体脂、肌肉含量、骨骼含量都是可以被直接测量或者计算出来的数据,我们可以称之为“直接指标”,其准确程度与机器本身有关,但不会被“公式”或“统计经验”所影响。
(2)体测报告里的其他数据比如BMI(身体质量指数)、RMR(静息代谢)率等,机器是无法直接“测量”出来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称之为“间接指标”,它们大多来自于学界多年来根据“统计经验”推算而得的公式,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准确性与参考价值。
接下来,我们也将从BMI、体脂、肌肉含量、RMR(静息代谢率)这四点大家最常见也最常用的数据展开,详细谈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BMI,可能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体测数据了。BMI全称Body Mass Index。其计算公式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数值取决于一个特定的公式,属于“间接指标”。之所以BMI对我们影响大,是因为其发展至今,已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衡量“身体肥胖程度”的标准。● WHO
比如,WHO(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肥胖的衡量指标用的就是BMI公式。在WHO的定义中,成人超重和肥胖标准如下:更详细的分类,还有常见的体重过低、正常、超重、肥胖的4分法。比如以下这个根据WHO标准制定的表格。在WHO的影响下,国内的很多医院、健身机构也都开始用这一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其中当然也包括体测报告中的BMI评价栏。
但这一标准真的可以作为衡量“肥胖”的圭臬吗?如果你了解过这BMI诞生的历史,恐怕就会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BMI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它还不叫“身体质量指数”,而是称为Quetelet指数(Quetelet index),得名于其来自比利时的创造者Adolphe Quetelet。
● Adolphe Quetelet
从1831年开始,Quetelet曾参与了一项荷兰政府的全国人口普查,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研究,并最终得出了“人的体重应该与其身高的平方呈正比关系”这一结论。
● Quetelet用于研究所搜集到儿童身高、体重数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研究反映的是Quetelet追寻的人类属性平均值,即体重相对于身高的“完美状态”,与个人体脂、体型或者健康毫无关系,Quetelet本人对于诸如肥胖之类的问题更是不感兴趣。另外,Quetelet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法国和苏格兰人,因此Quetelet指数是为欧洲白人设计的。因此BMI指数发展至今,除了WHO的标准版外,还诞生了其他的地域性版本,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BMI就整体向下微调了一些。
但无论如何怎么调,这一数据也摆脱不了一个无法适用于所有人的事实——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健身人群。
由于BMI没有将体脂肪率计算在内,所以一个BMI超重的人,实际上可能并非肥胖。例如健身者,由于体重有高比例的肌肉,他的BMI可能会超过30。如果他们身体的脂肪比例很低,那就不存在肥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