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泰国,和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亲密的邻里关系;在古时候,还未更名为泰国的暹罗更是与中国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朝贡关系。
古代暹罗与中国历代的朝贡关系
暹罗和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1269年。
公元1269年,元朝的地理学家周达观跟着元朝使团来到东南亚,完成了一本文学著作《真腊风土记》,在该书中,提到了一个古老王朝,叫做“素可泰王朝”,这是中国古书中最早提到有关古代暹罗的事迹。
古代暹罗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左右,当时正是中国的南宋时期;作为世界强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都是通过朝贡的途径,与暹罗也不例外。
中国和暹罗的第一次朝贡发生在公元1289年,最后一次朝贡发生在公元1869年,从元世祖到清朝同治年间,两国的朝贡往来一共持续了580年之久。
在这五百八十年中,中国和暹罗保持着频繁的朝贡往来,据悉,暹罗每过三年半的时间就要来中国朝贡一次,朝贡的总次数多达160多次。
《元史》中记载,在整个元朝,古代暹罗一共来中国朝贡了14次,其中暹国来贡9次,罗斛来贡5次。
暹罗二字源于中国
明朝廷和古暹罗的关系,打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和平友好的基础上,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宴款待海外各国,其中暹罗国是第一批前往中国朝贡的国家,所以得到了朱元璋的优厚款待。
不光如此,“暹罗”二字,也是朱元璋亲自为其定下来的。
洪武十年,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国主来到中国,朱元璋封他为“暹罗国王”,这才确定了该国的名字。
自那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和明朝开展了250多年不间断的朝贡关系。
明朝年间,暹罗一共进行了108次的朝贡,其中明前期的朝贡往来十分密切,在1368年到1516年这一百四十八年里,平均每过一年半,暹罗国就要派遣使臣前来中国,总朝贡次数达到了惊人的92次。
在《明史暹罗传》中,记载暹罗使臣“来者不止”,一方面是因为暹罗的海外贸易发展较早,暹罗一直依赖输出本国特产以此交换其他生活物品,而中国是当时的强国,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市场,如果能和中国打好关系,将会间接推动暹罗的经济发展。
暹罗阿瑜陀耶王朝的第三代国主波隆摩罗阇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位国主不光献上了金叶表,还送上了已经被驯服的大象,以表自己诚心和中国交往的决心。
暹罗自古以来便有“白象之国”的美称,暹罗人一直将大象视为其国家的象征,能把自己国家的象征送给另外一个国家,不光是表示暹罗对中国有臣服之意,还有表达友好之意。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暹罗一共给明朝进贡了5次白象,将如此珍贵的动物献给中国,实在是表达了暹罗俯首称臣之意。
1563年,暹罗和缅甸爆发了战争,缅甸派出九十万的大军进攻暹罗,而造成本次战争的原因竟然是暹罗不愿意把本国的白象赠给缅甸。
明朝初期有法令,严禁臣民私自出海,也不允许臣民私自前往海外各国或与外国人互通商市,甚至在某些年月,一度命令禁止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但是对于暹罗,却格外开恩,不光允许暹罗使臣来天朝进贡,甚至还能和本国居民通商贸易。
在暹罗使臣的途经之地,他们会开卖市场,置办生意,而这一切不仅没有违法,还被明朝廷视为“人之常情”。
到了明中期,朝廷干脆给了暹罗使臣一个特权,那就是允许他们长期在广东进行贸易。
通过朝贡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对暹罗来说,其一好处是能将本国的商品销往海外,其二好处是可以享受在中国的免税待遇。
洪武二十年,暹罗进贡了10000斤胡椒、100000斤苏木;洪武二十三年,暹罗再进贡171880斤的苏木和降香等;洪武二十四年,再进贡40个象牙和2个玳瑁。
这样数量庞大且珍贵的贡品,绝不是朱元璋所说“以表诚敬”而已;不过,这些贡品不是免费送给中国,而是要按照贡品的价值给暹罗支付报酬,在《明英宗正统实录》就有相关记载:“暹罗所贡碗石一千三百八十斤,每斤支付五十贯。”
因为暹罗使臣往来频繁,这也带动了中国商贾前往暹罗展开贸易,清朝廷甚至鼓励商人到暹罗贩卖谷物和粮食。
暹罗使臣的朝贡,不单单是进行单纯的商业贸易,最重要的是,要将中国发达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带回暹罗,这样能极大地促进暹罗的发展。
暹罗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在清朝入关时期,也一直保持着。
康熙三年,暹罗国主派遣使臣来到清朝朝贡;到了康熙十二年,暹罗国主又派遣使臣来求封:“请给银印,以光属国。”
康熙当即封那莱王为暹罗国主,并御赐诰命和银印。
从康熙四年到乾隆三十二年,在这102年的时间里,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潮一共来清朝22次,其中来得最频繁的当属乾隆三十一年,暹罗国先后来了9次。
让中国人当暹罗国王
到了1767年,暹罗和缅甸再次爆发战争,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不敌缅甸,这个拥有417年的古老王朝一朝被灭。
翌年,清高宗弘历得知暹罗国遭此劫难后,特意派遣两广总督去探访暹罗被攻灭的情形,并表示:
“若暹罗国主有心复国却力不能支,欲求助清朝廷发兵策应,未尝不可调遣天朝水师,前去相助。”
虽然暹罗的身份是中国附属国,但是听闻了暹罗被灭的噩耗后,清高宗没有充耳不闻,而是愿意对其伸出援手,可见两国的情谊之深厚。
同年十月,汉名为“郑信”的华裔率领暹罗本土人民和移居暹罗的华裔组建了一支军队,在郑信的指挥下,这支临时组建而成的军队竟然只用了短短的半年的时间便收复了暹罗都城。
缅甸军败走以后,郑信被暹罗人民推举为皇帝,并建立了暹罗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郑信称王后,当时居住在暹罗的华侨都称郑信为“郑王”。
能让一个血统纯正的中国华裔当国王,足以证明两国在几百年之间产生的深厚羁绊。
郑信一当上暹罗国主,便立刻整装待发来到清朝廷进贡,准备呈报复国细节,同时请求皇帝的封诰,但是这一条请封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一直到1777年,清朝廷才认同了郑信的暹罗国主身份。
1781年,郑信终于得以向清朝廷朝贡,据悉,此次暹罗国的朝贡之物,乃是史无前例的丰厚奢侈。
郑信一心发展暹罗,但是他却死于1782年的内乱,让他的部下披耶却克里给暗杀了。
郑信死后,披耶却克里建立了却克里王朝,为了平定民心,他对外宣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并以此问清朝廷讨要封诰。
清朝廷感念郑信有功,且因为奸人所害导致清朝廷多年薄待了他,在得知他的死讯后,没有多想便把披耶却克里封为了暹罗国王。
1809年,披耶却克里逝世后,拉玛二世继位为王,他也学着披耶却克里,沿用了郑信血脉的身份,对清朝廷表示自己是郑信的孙子,于是清朝廷又将他世袭为暹罗国主。
在咸丰三年之前,暹罗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十分密集,在67年的时间里,一共往来了32次,平均每隔两年,暹罗便要来中国朝贡一次。
但是从拉玛二世到拉玛四世,暹罗同中国的朝贡关系却渐渐少了下来,1851年到1869年,暹罗只对中国朝贡了一次,此次朝贡的时间间隔之长,是历代暹罗朝贡绝无仅有的事情。
到了却克里王朝的第五世国主,暹罗不再与中国有往来,彻底斩断了两国长达几百年的朝贡关系。
暹罗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早在暹罗和中国展开朝贡关系之前,就有不少中国人移居到暹罗;后来两国开始进行朝贡,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往,这也导致了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去暹罗居住。
移居暹罗的华侨,对暹罗的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驾驶船舶出海的水手,几乎都是中国人,这是因为中国的航运事业发展的早,技术成熟。
但是荷兰殖民者十分眼红暹罗的海上贸易,想要抢夺暹罗的海上贸易专利权,殖民者规定,所有的暹罗船舶,都不得雇佣中国人。
面对霸王条款,暹罗没有屈服,还是雇佣中国水手,甚至在十八世纪左右,原先一些驾驶船舶的日本、越南水手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中国水手。
可以说,若是没有这一批熟练操作技术的中国水手帮助暹罗,那么暹罗的海外贸易,尚不知能发展到哪个程度。
在二十世纪以前,暹罗从没有与中国为敌,而且,更是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不断主动与中国发生朝贡关系,两国没有爆发过战争,中国也没有侵占过暹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