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宝泉岭属于哪个市(宝泉岭的老地名:龙家窝棚)

时间:2024-11-06 09:00:46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解除240多年的封禁,到民国初期的拓荒建置,宝泉岭地区曾经迎来第一个“垦荒期”。梧桐河、都鲁河两岸星罗遍布着单户、几户或者十几户的垦荒村屯。并逐渐在宝泉岭东南脚下形成了宝泉镇,是民国初期萝北县乡区级政府的 八 镇 之一。

为了便于垦荒,汤原县与萝北县修建的道路经过宝泉镇到达两县。交通的便利,周边垦荒人口逐年增加,最多时辖区内有户籍统计的达180多户2000多人。

上世纪30年代末,日伪实行“归大屯”的严苛统治。大多村庄房屋被拆除、土地荒芜,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举家外迁谋生。梧桐河、都鲁河两岸再次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1950年春,东政解放一团开赴宝泉岭拓荒建场。从此,宝泉岭迎来了垦荒新时代。兴修水利、拓荒造田,几十万亩荒原变良田,周边逐渐建立起30多个作业区\生产队\居民点。一个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在宝泉岭下建成。

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宝泉岭的老地名和管理区的历史变迁......


龙家窝棚 现地名六分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宝泉岭农场尚志管理区境内。曾经是“东政解放一团”开赴宝泉岭创建农场时,创建的第一个营地;是解放一团成立最早的四个生产作业区驻地之一。

图:由南向北航拍 龙家窝棚旧址

史海钩沉

据省文物遗址保护地标注,2011年萝北县文物所在地踏查,发现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这里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遗迹。

民国初期,地图标注这里有垦荒屯“陈家窝堡”,后变更为“龙家窝棚”。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日伪实行“归大屯”统治时期,村民被迁到梧桐镇(今宝泉岭尚志管理区)。但是,村民经常回原村落旁的山上打柴、放牧,因此,旁边的山和地名被当地人统称“龙家窝棚”,一直沿用到解放一团到此创建农场。

1950年4月15日,解放一团的先头部队在此处搭起第一个临时营地,挖了第一口水井,作为后续部队从鹤岗市尚志村开赴宝泉岭(宝泉村)的物资供应中转站。随后,解放一团5个大队(营)及直属单位陆续进驻宝泉岭,各单位以搭建营地和修路为主。其中,第二大队驻扎在龙家窝棚,具体负责开荒种植全团越冬蔬菜(土豆、萝卜、白菜)。采用人力、畜力开荒1905亩,主要分布在龙家窝棚附近,又抽调一个中队(连)在宝泉岭南开垦了部分荒地。

地名更迭(1951-2021)

1951年春,解放一团开始正式生产作业,成立了四个生产作业站。第二大队进驻龙家窝棚成立 岭北作业站,是宝泉岭农场第一批4个生产作业区之一。大队夏天进驻作业站营地生产劳动,冬季生产结束,除留守值班人员外,大部队返回宝泉岭“冬训学习总结”。

【实验站】1952年9月,为了提高效率、改变经营模式。农场首先改变“夏去东回”的作业站生产模式,撤销了作业站改为固定的作业区。作业区营地建在龙家窝棚西北3公里处公路旁的平坦处,龙家窝棚营地改为实验站,以畜牧养殖为主,解放团运输队的军马和引进的黄牛、奶牛曾在此饲养。1955年,岭北作业区变更为六分场,龙家窝棚处变更为 六分场实验站;

【畜牧队】1959年,实验站撤销,改为六分场畜牧队,这时建起了养鸡场,也被称为养鸡队。一直到上个世纪末,这里是宝泉岭农场养鸡重要基地,至今,宝泉岭29连白条鸡、鸡蛋仍是宝泉岭市场的一个本地名牌。

图:龙家窝棚山一角。王世英老一代垦荒先辈承诺: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而 孙子 未必守的住这份青山绿水.....

【第24生产队】1964年,宝泉岭农场由三级制管理改为二级制管理,撤销了分场。六分场场部划编东北农垦总局机械学校实验农场。六分场畜牧队(龙家窝棚)变更为 宝泉岭农场第24生产队。

【十五团29连】1969年兵团时期,编为十五团29连。这个时期,著名演员濮存昕下乡插队到这个连队工作,后调入十五团宣传队。

【第29生产队】1977年兵团撤销,编为宝泉岭农场第29生产队。(其中:1969年农机校停办,试验农场编为二师喷火连,1978年农机校复校后,农场在场部地区又划出新址。喷火连收回后,编为第二十五生产队)

【第25生产队】1996年,农场体制改革,压缩基层管理机构,第29生产队撤销编制,并入第25生产队(原六分场场部)。时隔32年后,六分场场部与龙家窝棚再次合并在一起。

【第25作业站】2004年7月,按体制改革部署,农场在20队(尚志村)组建木耳山管理区。第25生产队并入木耳山管理区,更名木耳山管理区第25作业站。

2013年7月,木耳山管理区又更名第四管理区,所属第25作业站也随即更名。

2015年1月,第四管理区再次更名为新尚志管理区,所属第25作业站再次更名。

2021年,农场将新尚志管理区“新”去掉,更名为尚志管理区,第25作业站......

六 分 场

进入21世纪,哈萝公路升级改造省道(哈肇S101)高等级公路,在龙家窝棚附近向东改道经宝泉岭长脖岗去萝北,路标牌采用老地名“六分场”。改道后,这里成为萝北、鹤北、宝泉岭的交叉要道路口。萝北在此设立过收费站、检查站,也命名为“六分场收费站、检查站”。

时间久了,频繁更名的农场生产单位名称,人们已经无法分得清楚和记得住。六分场 的老地名,替代了比“翻书”变化都快的农场生产单位名称年代久远的老地名“龙家窝棚”成为大家熟知的地名。这种地名变化也体现了出农垦区域内“地名文化”的一个特点。

而原来的六分场(25作业站居民区)已经拆迁,仅留有农机具停放场和粮食晒场及个别民营企业,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曾是原来的六分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