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上,经汇报得知农村总计养老机构已超过2万家,共10.8万个养老院,赡养了388万名“三无老人”。什么叫三无?就是无行为劳动力、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抚养人。
这类人通常集中在农村,家境贫寒靠着低保度日,虽然各地已经出台了“新农合减免”、“地方补贴”等等福利,但这批人的生活质量仍然得不到保障,比如说已经被照顾的这388万名老人,他们都属于“特困”级别,养老院基础设施的好坏、服务人员的态度、食品的优良等等问题这些老人均没有话语权,日子过的如何全靠自觉。
养老院的增多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问题
农村积蓄不足是一大问题,对于农民来说生活始终处于“有一块花一块,有一毛花一毛。”是大手大脚习惯了吗?并不是,过量的花销大多来自于“强制消费”,想不缴都不行。
举个例子,现在由于上方补贴,地方基本已经做到96%的农村都普及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和电力系统,再加上最近新出台的禁止烧柴禁令,农民就需要为每个月的水电燃气多掏一笔钱,看着少但积少成多,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民来说这笔钱可以多吃一顿肉,多买一盒药,但随着“强制消费”的增多,很多曾经可以做的活动现在不能做了。
各地区新农合一年收费平均五百多一人,最低标准为250元每人,就算做最后一个档,一家四口也要1000元,但想达到最后一个档有条件,通常要求工资不超过2000元/月,这时的250元还少吗?很多子女并不是不想养老人,而是限于家庭条件,被“锁”在了贫瘠的村落里,没法外出打工。
子女积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就拿70年代人举例,给孩子留出积蓄的还好,但更多人是没有积蓄的,尤其是长辈患病,一次大病就能让一个家庭重返贫困,所以日子过的捉襟见肘,老人也不希望患病,尤其是自己生病后还需要儿女留下照顾,这也让部分农村老人感到悲伤,希望能部位子女添乱,这时候养老院就起到了作用,为农村解决了不少后患。
自古讲究“忠孝义”,孝顺的人不寒碜,但孝顺的人很可能会穷,尤其是对于农村子女来说,他们放弃了外出致富的机会,留下照顾老人当起了“穷二代”,这一结果很有可能会延伸到第三代,结果就是三代人无积蓄,直至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六代才能富裕,因此提早建设出养老院相当于为农村这个“大本营”建立一处能让农民安心的栖息地,确保子女后代能够安心进步、争取早日改变家庭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