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巍山。
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境内人文古韵风光浓郁,主要景点有巍宝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山龙山与图山南诏都城遗址等。
一起来看巍山名列前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8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名列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东莲花村在红河源头的瓜江东畔,因历史上水丰草茂、莲藕众多而得名。这里曾是西南马帮经济中心,是古代从四川入西南,经滇西南各地和通往缅甸、印度等国的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为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提供服务的一大重要基地。
这里是回族聚居的村落,回民颇擅经商,明朝后期就开始发展马帮经济,进行商贸运输。当地富裕起来的马锅头们竞相建盖了许多别具匠心的角楼、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宅院和连体成排的大马厩,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东莲花村也因马帮、商人云集、物资吞吐量大而闻名一时,誉称茶马古道重要驿站。
这里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于红河支流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浓郁,现有30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整个村落古风犹存,伊斯兰民族文化风情浓郁。
该村至今不仅完好保存着建于近代的5座碉楼,以及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式样特点的古民居,还完整保留了回族村庄风貌,在宗教、古建筑、民族饮食、回族风情习俗等方面保存着丰富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清真寺、马如骥大院等尤其为典范。
古村落里的清真寺,这座最能体现东莲花村回族文化特征的建筑,始建于清朝初年。寺内十分清静,“朝真大殿”4个大字高悬于殿门之上,整个建筑的外观看,其风格与巍山古城楼很相似,回族特色并不明显,把中国传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美学观念巧妙融合。
马如骥大院,是东莲花村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代表性建筑。座北向南,占地约128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联通,又可自成一体。呈现出“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特点,采用 “六合同春”的布局,东西耳房、厅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构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东西厢房、大门和角楼则构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融合了回、汉、白等多民族文化特点,雕梁画栋,精雕细镂,生活与防御兼备,建筑工艺堪称精湛。如今还被布置成了一个展示马帮文化的袖珍博物馆,值得一看。
东莲花村附近还有博南古道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重要桥梁文物单位永济桥,另有昭忠词,保留有清代杜文秀起义遗址——演武场、大东门、万人冢等历史文物单位。
2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新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新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新村是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的躬耕之地,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全国各地彝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巍宝山土主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这里,《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故事》、《新村千年桂花树的爱情表白故事》、《新村小川五色神鸟的故事》等传说一直被后人广泛流传。
村内的千年桂花树、新村明代御史雷应龙古墓、清朝爱心人士捐建的童家古桥、千年高山栲等古建筑、古树、古村、古遗迹,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新村的辉煌过往,彷如遗落在岁月深处的砖瓦碎片,随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往事,随历史的洪流成为了新村彝族村民的生活日常。
3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阿朵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阿朵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巍山坝子西端,毗邻红河源头阳瓜江西河畔,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阿朵”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火,阿朵村即为“火村”,寓意为像火一样熊熊燃烧的村庄。
阿朵村始祖左光宝,于明朝年间从南京应天府大石板柳树湾搬迁至此定居,其子字白育有字许、字底、字海、字禹四子,4个并立支系至今已有二十四代,480多年的居住历史。全村现有字、罗两姓人家,其中字姓占大多数。
走进阿朵村,随处可见具有厚重历史的古建筑。这些房屋以明清时期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房屋坐北朝南,分两行排列,中间由石板路面隔开,每一排房屋有31院,目前保存完好的“四合五天井”有9院,三坊一照壁的房屋53院,照壁上均有壁画,并有诗歌和书法题写其上。院内均铺筑石板和青砖,大门、木窗精雕细刻,做工精巧,厨房内搭建了灶台和火塘,保持了彝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在阿朵村,多年来传承下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踏歌(打歌)文化兴盛。彝族打歌,彝语称为“阿克”,至今村里还活跃着4支打歌队、1支敬酒队,每年进行上百场的打歌活动。
从阿朵村往北走两公里左右,便来到当地闻名的天摩牙寺,南诏国时期的山龙山于图城遗址就在寺的北侧,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二月中旬,是天摩牙寺朝山会,附近的白族群众都会来参加,颇为热闹。
4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利克村
云南,大理,利客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子位于坝子和山地交界处,背靠青山,前面临箐,民居群格局完整,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如同躲在深山里的一个宁静世外桃源。又叫利客村,据说村中原有一古井,出好水,能洗人的眼睛,所以有利于客人,故名。
这个古老的村落,是巍山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古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排列整齐,规范有序的古屋群,让人颇感赞叹。
利克古村落于清嘉庆年间开始修建,至民国成今日之规模。由郑辉祖、郑学祖、郑氏祠堂土主庙石刻造像及民居建筑36院组成。每个建筑院落为由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院落造型古朴,外形素雅,做工精细,装饰彩绘简洁大方。
其中郑家大院最值得一看,是一个三方一照壁加四合五天井合为一体的古建筑,有马帮文化的明显痕迹,是整个村中建筑最完整,文化含量最厚重的院落。
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堂和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的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庙现存明代观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
5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委会陈德厂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庙街镇盟石村委会陈德厂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陈德厂村庄形成于清朝初期,由几户陈姓先人落籍, 因户主乐善好施,济难助人 ,德行广远,后被周围群众叫做陈德厂了。“厂”字据说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有关,为军屯产物。
村中街巷交错,古韵悠悠。村中民居多以明清风格的土木结构为主。其中位于陈德厂村133号熊有礼家的老宅院,是该村保存最为完整的老宅院,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老宅院分南北两个院落,中间由过厅楼相隔相连。两个老宅院呈三坊一照壁、走马转角楼、各设一个天井格局,建筑工艺精湛,凸显剑川匠人技艺。
村中还设有一座九姓祠堂,分别为陈姓、熊姓、徐姓、周姓、葛姓、字姓、闫姓、欧姓和邹姓共用的祠堂。据碑文记载,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如今祠堂格局依然保留着“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的特色。
6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大仓镇新胜村委会啄木郎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大仓镇新胜村委会啄木郎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它坐落在苍山脚下,背负着碧空万里的苍山,面朝碧波荡漾的洱海。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心生向往。
层层叠叠的梯田、青瓦白墙的民居、身着艳丽彝族服饰的女子……这些形成了啄木郎独特的色系,也保留下了最原始、最淳朴的彝族传统。走进这里,可见这里的彝族建筑独具特色,土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散发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别有一番古韵。
琢木郎村被誉为“南诏最后的部落”,这里的彝族人民传承着古老的南诏文化。他们敬奉自然,崇拜祖先,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和风俗。走进琢木郎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南诏王国。
琢木郎村的彝族民间音乐极具当地特色,每逢婚丧嫁娶、节气典礼,彝族人都会进行“打歌”。少则三五人在田埂起舞,多则百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最热闹、隆重的要数二月八(彝族年)歌会。
7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马米厂村委会米姓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永建镇马米厂村委会米姓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个历史久远的村落,山水潺潺,绿树环绕,层层梯田,高耸的清真寺宣礼楼,白墙红瓦的农舍,展现出半山村落的一幅美景。有着典型的回族居住特点。
米姓村建村于明初。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大军征云南,次年克大理。随沐英征战的陕甘、江南回回将士留居云南各地,军屯戌边。驻扎当时蒙化马米厂的马姓和米姓回回将士,马姓住西北坡,米姓住南坡,各建清真寺。明代逐步发展形成马姓村和米姓村。“厂”是明初军屯番号,因此统称马米厂。
如今村落内存有清真寺朝真殿和坟地诰封碑,以及一些古迹,值得寻访。
8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马鞍山乡青云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个淳朴的彝族村寨,被大山环抱着,这里炊烟袅袅绕农家,古树相伴,山与山对望,村与村相连,在这里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悠然闲适。